第五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聚焦“明代航海图”
发布时间: 2011-11-05 浏览次数: 132

 

    113日上午,深圳读书月第五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在深圳京基海湾酒店举行。京沪深港等地文史地理界的专家及学者汇聚一堂,研讨最近在英国牛津大学发现的尘封几百年的一幅中国明代航海图。专家们认为,这幅航海图的意义不亚于《郑和航海图》,将在多个层面改写中国海图史。

    一张流失海外多年的航海图,为何有如此大的研究价值?深圳古海图研究者梁二平认为,这幅可命名为《明东西洋航海图》的古海图,有几个“第一”:中国第一幅标有罗盘与比率尺的古代航海图、第一幅实测式远洋航海图、第一幅明确绘出澎台与南海四岛准确位置的古海图。

    意义不亚于《郑和航海图》

    此图经过近一年的修复整理,101日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安图书馆珍品展上首次与公众见面。

    昨天的海洋文化论坛上,展出了经博德利安图书馆授权复制的原大绢本彩绘明代古地图,该图纵158厘米横96厘米。深圳海图研究者梁二平曾自费赴牛津博德立安图书馆参观并复制了这幅中国古海图。

    据博德利安图书馆中国馆馆长大卫先生介绍,此图的英文名字为《雪尔登中国地图》,因为它当年是由约翰·雪尔登先生捐赠的。大约在1654年左右,雪尔登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购得此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从图上看到的拉丁文注音,是1687年访问英国的中国人沈福宗与牛津大学东方学家托玛思·海德共同标注的。

    这幅古地图一直收藏在博德利安图书馆中,直到三年前馆里清点藏品时才重现于世。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修复,才进入学术视野。中国学者中最早对此图展开研究的香港大学钱江博士认为,此图的实用性及其远洋航海的意义,都不亚于《郑和航海图》。

    在追溯该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时,郑和研究专家刘义杰先生认为,这幅地图原来没有图名,按传统以收藏者雪尔登作为图名,但这样的图名无法准确表达它的实际内容,所以,中国学者首先要确认它的成图时间,表现内容,尔后给它一个恰当的命名。

    刘义杰认为,按照图中对台湾的地名标注,可以判断该图绘制时间应该在明万历年间1566-1602年之间。而根据地图所描述的区域、海域等等元素,与会专家初步认为图的名字应该是《明代东西洋航海图》。

    古图或为闽南商人所绘

    根据自己对古图的研究了解,钱江博士认为,这一幅海图的绘制者很有可能是漳泉两地的闽南人绘制的。图中所有的航线都是由此出发,或东洋或西洋,东南最远到香料群岛马鲁古,西边最远到印度西岸卡里卡特。

    钱江认为,因为绘图者将地图的描绘重点放在了南中国海,以及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贸易活动频繁的海域。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幅反映明朝时期福建海上贸易活动的航海图,而其图作者,极有可能就是福建商人。

    不过,对于古图的绘制者,研讨会上也有部分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按照当时的绘图技术,单纯依靠自身的认识,中国人或许无法绘制出如此先进的航海图,但从画工及标注上,又明显带着闽南人的语言因素,因此可能是西方航海人或者商人雇佣闽南人绘制了此图。

    也有专家从当时世界航海大背景上对古图做了解读,认为该图应该是当时中西方文明碰撞出来的结果。而从图中对陆地信息以及渤海湾的忽略,这位专家认为,能够绘制出对当时来说如此先进的航海图,或许是当时对海域非常熟悉的闽南籍海盗以及西方探险家共同所为。

    古海图的几个“第一”

    深圳古海图研究者梁二平,站在中国海图史的视角审视这幅地图,认为它改写了中国海图史,填补多项“空白”。

    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幅标有罗盘与比率尺的古代航海图。虽然早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朱彧所撰《萍洲可谈》就记录了航海时应用指南针一事。但直到清代,中国航海图中仍没见到绘有指南针的航海图,这幅图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从航行距离看,它还是中国第一幅实测式的远洋实用航海图。虽然明代的《郑和航海图》也是远洋航海图,但《郑和航海图》是山水画式的一字“对景图”,所反映的不是精确的地理方位。而此图几乎具备了现代航海图的所有特征——绘有罗盘比率尺、海岸线描述准确、航线标示清楚、沿海口岸城市注记详实,甚至岛屿、礁沙都标示清楚。

    专家指出,此图还是中国第一幅明确绘出澎台与南海四岛准确位置的海图。明代1556年刊刻的《筹海图编·舆地全图》和1605年刊刻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都曾不同程度地绘出了台湾岛。但仅以一个小圆圈标记,不仅形状不够准确,也没表现出它与福建的对应位置关系,更没描绘出台湾与澎湖的对应位置关系。但在这幅航海图的泉州东南部,则明确绘出了澎湖列岛的圆形,并标注为“彭”。在澎湖之东又准确地绘出了台湾本岛,并以明代初期台湾古名“北港”和“加里林”标注出来。这种澎台的关系的描绘与标注是此前从没见过的,当属第一幅准确描述澎台的海图。

    此外,这幅地图还明确完整地描绘标注出了南海四岛。在以往的学术论著中,通常是以《郑和航海图》上记录的“石塘”、“万生石塘屿”和“石星石塘”,做为南海诸岛最早的地图描述。但《郑和航海图》中的南海诸岛一是不完整,二是几个群岛扯成一线,缺少准确性。这幅地图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明确标注出了南海四岛。即:东沙(“南澳气”)、西沙(“七州”)、中沙(“万里长滩”)、南沙(“万里石塘”),这是明代海图中所没有的。虽然这幅航海图没有官方背景,但它更证明了对于四岛的位置已为人所熟知。

    专家称,它还是中国第一幅准确表现中国与东亚地区地理关系的海图。在中国古代的世界地图上,中国永远在中央,外国如弹丸小圈,散摆于周边。这种偏离于地理实际情况的官方绘图法一直沿用到大清。但这幅地图却真实描述了东南洋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将中国与东南亚融为一体的东亚格局。仅此一点,它就有资格补充到今后的古代中国地图思想史中。皇家的“天下观”与民间的“海洋观”,在历史上并不是统一的,民间有更加独立的务实的地理思想与世界观。

注:本文源自晶报http://www.dailyss.com/content/2011-11/03/content_6201166.htm原标题作《可能改写中国海图史 原图现为英博德利安图书馆收藏》作者赖良青。图片采自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11/04/content_1519716.htm。 

 

按: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钱江在《海交史研究》2011年第1期发表有一幅新近发现的明朝中叶彩绘航海图.pdf一文,该文对此海图的发现进行了介绍,可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