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论坛在宁波举行
发布时间: 2011-12-16 浏览次数: 151

 

     2011年12月10日至11日,“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论坛在宁波市举行,论坛由中国社科学院和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局协办,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所、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博物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承办。本次论坛是新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十年申遗的历史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和申遗建立了多个城市自觉联动决策机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协调保护传承机制,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博物馆“三位一体”的统一运作机制。


从《宁波共识》到《宁波纲领》

    2001年12月,宁波市文化部门借宁波建城1180周年和同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宁波为历史文化名城15周年之际,举办了首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活动,来自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在“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建议中国古代三大“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宁波、泉州、广州联合申遗,一致通过《宁波共识》。《宁波共识》一经宣公布,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与影响,标志着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揭开序幕。从此,宁波坚持每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文化节),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文化含量高、形式新颖、参与广泛的系列活动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不断推动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向更深、更广、更专业的方向迈进。

    10年来,围绕“海丝”文化,宁波的历史文化主题进行了三次提炼,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一次是在2002年,当时提出“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这是对宁波历史文化个性特征的一次提炼,前一句体现了名城宁波的文化高度和品质内核,后一句体现了宁波的文化长度和品格特征;第二次是2009年,“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被确定为宁波城市主题形象口号,再次提升了人们对“海丝”文化的认知;第三次是2010年在宁波召开的“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论坛,确认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连接“海丝”起点。由此,人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宁波作为“海丝”起点城市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可以说,大运河申遗有力地推进了宁波“海丝”文化的民众认知度和认同感。

    2003年,宁波市文化局组织“海外寻珍团”成员共10人,开展“千年海外寻珍”行动,重点考察古代日、韩两国与明州(宁波)港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起航地、文化传播地、贸易集散地,以及直接受到中国汉文化(人物)影响的建筑旧址、遗址及著名历史人物活动的史迹。其中日本55处,涉及13个城市;韩国13处,涉及7个城市。海外大量文化遗存表明,唐代开始,从明州输出的中华文化精华,全方位在异国开花生根,文化的传播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为他国注入新鲜的血液,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经济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的已登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宁波有史以来,有组织地到海外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专题文化遗产调查活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证明唐宋以来近千年间宁波在东亚地区始终居于的国际都市地位,为重识宁波历史文化地图,提供了历史佐证。此举不仅使宁波“海丝申遗”工作远播海外,也为宁波“海丝申遗”工作打下了又一良好基础。

    2006年,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宁波遗产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期间,国家文物局召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五省文物局和泉州、宁波、广州、扬州、蓬莱五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机构,就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事宜进行协调和座谈,五城市初步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自这年开始,宁波市将坚持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升格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

  2010年12月10日,由中国文物学会、浙江省文物局、政协宁波市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宁波论坛,确认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由西安延伸至大运河古都洛阳,中国大运河的终点由杭州延伸至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之一——宁波,宁波是两条文化线路的交汇点。

  2011年5月,宁波市政府和中国社科院在宁波博物馆合作组建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至今,在纪念宁波建城1190周年——庆祝第三个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暨第十一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期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论坛,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签署了《新机遇、新挑战、新跨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纲领》。建立融合共享、联动协作的长效机制,构建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博物馆“三位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运作平台,统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和联合申遗工作,联合开展展览策划、学术研讨。从《宁波共识》到《宁波纲领》,反映了宁波十年“海上丝绸之路” 申遗的理念转变和行动自觉。

  十年来,宁波的“海丝”文化遗产,如古渡口、古驿道、古水利设施等得到了保护、利用、展示、规划和发展,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促进了“海丝”申遗,“海外巡诊”等活动为“海丝”研究找到了突破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印证了“海丝”文化,群众参与、认知、支持着“海丝”平台建设,专业文艺创作扩大了“海丝”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宁波市连续十一年举办“海丝”文化周和文化节,为“海丝”申遗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踏上新征程

  如果说,新世纪前十年,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还是处于各自分散摸索、各方步调不齐的阶段的话,那么,此次论坛,则预示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踏上了各方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新征程。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七个城市的政府官员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表达了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维护海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结合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建设“海丝”名城、惠及民生幸福等当今先进文化的思想理念,而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选择和现实的需要,组成了一曲和谐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和联合申遗 的交响曲。

   于连·格莱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专员):“海上丝绸之路”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见证了大量的跨文化对话、人口迁徙和交流活动,因此我们开展针对这一“文化线路”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遗址、纪念物以及单体文物的保护,属于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中国有着重视、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统筹相关机构实施的良好传统,中国在遗产保护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做法值得国际社会借鉴。在制定协同战略以防止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消失、失传和趋同方面,中国的作用将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好地保护“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遗存,我们鼓励严格参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并积极利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类世界性团体所能提供的帮助。大力加强多方协作和信息共享,推动“海丝”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对于丝绸之路这样跨省、跨国家的系列申报项目,建立有效的协调和工作机制至关重要。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项目,不论是对内申报预备名单,还是对外申报世界遗产,都应该以一个形象出现,保护管理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同步。基础工作较好、有积极性和能力的省、市,可以作为牵头单位,使海丝申遗工作协调统一。要积极创新,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将海丝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展示给公众,让公众、特别是向青少年领略到海丝文化遗产的灿烂辉煌。

  鲍贤伦(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海洋文化中强烈的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以及两千余年海上丝绸之路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也从根本上改变着浙江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赋予了浙江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入发掘和弘扬光大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当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成为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成岳冲(宁波市副市长):宁波除了和广州等主要“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密切配合之外,还将做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研究、利用的“三个结合”:一要与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的支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起,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机构。全面提升宁波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文化强市建设。二要与海洋经济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子,使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世纪的新时代焕发灿烂的光芒。三要与民生工程进一步结合起来。既要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元素,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展览、音乐、戏剧、影视节目等文化产品,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谢向阳(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我们将充分发挥北海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和中国与东盟“桥头堡”作用,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把北海基本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聚集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

  谷石阳(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中,有4 处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以来,我们利用广州举办亚运会的契机,对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海神庙等史迹点周边环境进行大力整治,取得良好效果,这些史迹点已经成为广州历史文化的靓丽名片。

  出宝阳(泉州市文广新闻出版副局长):这次“海丝”七城市联合申遗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很愿意与文本编写单位、各个申报城市协调和配合,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本的编写工作,及时呈报国家文物局,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赵静(漳州市政府副市长):漳州“海丝”申遗是继“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的又一件大事,漳州“海丝”申遗的主题是突出明清阶段大航海时代漳州海丝贸易影响世界的地位,以月港为中心、以陶瓷为主要贸易输出品的海外贸易,实现了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碰撞和对话,是全国“海丝”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玉海:全面保护扬州海上丝路古城遗产,积极实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惠民工程。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结合、与改善环境结合,在保护文化遗产本体的同时,注意保护好文化遗产依存的生态环境,为周边市民创造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孙业宝(蓬莱市市长):共同配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精品文物联展,同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申遗宣传和营销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氛围。

  庄国土(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要在全球视野中对中国“海丝”申遗进行研究、论证。现在七城市通力合作、联合申遗,必将在更高的视野上,唤醒国人对海洋的重视,揭示海洋文化发展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作用,推动中国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 

“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文化遗产联展首次推出

  在“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论坛上,还举行了《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文化遗产联展》新闻发布会。联展将于明年4月在宁波首展,此后,将在北海、广州、漳州、泉州、扬州、蓬莱六城市以及国内其他城市巡展,乃至赴境外巡展。这也是继七城市签署申遗《宁波纲领》后跨出的第一步。

  展览将以蓬莱、扬州、宁波、泉州、漳州、广州、北海七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城市为主要框架,在每一部分突出每个城市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最为主要的特征和贡献。同时,由于例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代表性事件在多个城市都有着相关的展品和文化遗存,此类内容将以特辑的方式出现,并作为每一部分的结尾。

  展览共分为八大部分:

  第一部分,序厅: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全貌。

  第二部分,登州:率先崛起的北方大港,体现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唐宋之前“海上丝绸之路”北方大港、遣唐使北方主要登陆地和元明清时期登州向海防、海漕职能转变等三大重要特征,以特辑徐福东渡作为该部分的结尾。

   第三部分,北海:遥相呼应的南方门户,展示北海“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南海主要港口以及由此遗存的大量海外舶来品等特征。

   第四部分,扬州:盛世大唐的海丝奇葩,突出扬州地处长江出海口及长江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优势、繁荣的手工业以及作为国际港城的扬州等三大主要特征。以特辑鉴真东渡作为该部分的结尾。

   第五部分,宁波:大运河与“海丝”的汇聚,展示宁波大运河入海口的地理优势、繁荣的江南福地以及代表性商品越窑青瓷。以特辑妈祖信仰作为该部分的结尾。

  第六部分,漳州:明清时期的月港洋市,展示漳州在明清之际的大航海时代的独特地位,作为明王朝“天子南库”繁荣的对外贸易,以及漳州的“海商”。

  第七部分,泉州:天方海客的东方乐园,展示泉州承前启后的元代大港、繁荣的阿拉伯文化等主要特征。以郑和下西洋东渡作为该部分的结尾。

  第八部分,广州:延绵千年的南海明珠,展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始发港和枢纽港且延续千年等主要特征。以五口通商作为该部分和整个展览的结尾。

   由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广泛,除了大量的实物之外,在各个城市还有文化遗存、遗迹,这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全面展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此次展览除了大量文物之外,还将以多媒体、图版等方式配套展出目前仍留存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七城市文化遗存和文化遗迹。(作者:宁波市博物馆,《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16日8版)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http://www.ccrnews.com.cn/102788/86194.html原题作《新机遇 新挑战 新跨越——“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