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记录》收录福建武夷山赤石渡头岗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 2012-03-07 浏览次数: 280

福建武夷山赤石渡头岗史前聚落遗址群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福建省南平市博物馆

 

 

20107-8月,厦门大学考古专业与福建省南平市博物馆合作,对宁武高速公路建设武夷山市武夷镇赤石渡头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及周代遗址群。遗址群位于闽北最大水系建溪支流崇阳溪西岸,赤石渡口东面河岸南北向排列的5个低矮丘陵顶部,自南而北依次命名为IV号遗址点(图1)。

1:遗址点分布图

结合地面采集与钻探资料,对五个遗址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发掘面积1004平方米,分别揭露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周代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清理各类遗迹共计45处,出土不同时期的陶、石器文物标本150余件,为重建闽中地区早期古文化的发展序列、研究闽中早期土著文化的内涵及聚落形态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图2)。

2:第IIIV遗址点探方分布图

发掘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堆积见于第III遗址点,发现房屋残迹2处(F1F2)及一些零星的柱洞。从建筑残迹上看,该时期的房屋应为浅穴式、木骨泥墙结构,多以平整的鹅卵石做柱础,房屋内部有石块围砌的火塘(图34)。所出遗物虽然不多,多为陶器残片,从陶质陶色上看,以夹粗砂和泥质的灰色软陶为主,陶质较脆,多为素面,可辨器形有鼎、罐等,尤其以形式各异的鼎足为特点。这些内涵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与闽北浦城牛鼻山、石排下下层、武夷山三姑、岩头子前、黄土溪、建阳麻沙冬瓜山等地曾经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内涵基本相同,反映了这一时空文化的区域特点与繁荣发展的态势。

 

主体堆积是以印纹硬陶为代表的周代遗存,遍及5个遗址群。发现有房屋残迹、包含大量红烧土的灰坑及墓葬(图56)。其中M1以河卵石铺底、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为席纹硬陶罐等,具有两周时期吴越土墩墓文化的特点。该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伴有少量的原始瓷,器形以罐、豆等为主,石器以锛、镞和网坠为主(图78),未见青铜器。这些内涵,与闽江流域已经发现的“铁山类型”周代古文化土著性与吴越文化融合的特点一致,丰富了闽北地区青铜时代初期、即“闽越形成期”考古资料。这些遗址群是以河岸低山“群落”为特征的史前聚落形态,所包括的各个聚落点均位于崇阳溪河岸旁低矮山丘,山丘地势平缓,相对高程都在30米左右,西部紧邻崇阳溪,是古代先民居住的理想之所。且各遗址点的内涵基本一致,属于同时期共存的群落聚落。此外,该遗址群南面曾经试掘的梅溪岗遗址,北面经调查的白庙子岗遗址等也具有相同年代和内涵,应是同一群落的组成部分。聚落依山临河、群落分布,反映了崇阳溪东岸史前土著先民宏观聚落的一个重要特点。

   

        图3:第III遗址点F1          4:第III遗址点所出木骨泥墙残块

  

5:第V遗址点H1                6:第IV遗址点M1

7:周代陶瓷器

8:出土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