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逐渐打响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 2011-04-27 浏览次数: 169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王成宝、实习生张若灏)4月22日,中国首个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揭牌成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省长张通出席活动仪式。作为拥有300万平方公里辽阔海疆、1.8万多公里海岸线以及众多内陆水域的水资源(总量)大国;拥有千年悠久而辉煌航海史的航海大国,我国拥有的水下文化遗产及其丰富。自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中国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青岛基地于2010年相继成立。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已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十二五”全国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位置。这表明中国政府对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正日益加强,并预示着国家文物局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渐打响。

  伴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国家文物局已组织进行了11个沿海省市近海海域、西沙群岛及安徽、江西等内陆省份的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同时对西沙群岛华光礁海域、福建平潭海域、浙江宁波小渔山海域、山东青岛海域进行了重点调查,共发现水下文物点200余处,确认70余处沉船遗址。至此,国家文物局已基本掌握全国水下文物的分布状况,为后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

  随着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心已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掘向全方位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转移。近年来,我国相继进行了“南海1号”整体打捞并整体保存、“华光礁1号”古船考古发掘工作,展现了我国对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视及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如今,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水下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使得保护对象日益复杂多样,需要保护的也不仅仅只有传统上的沉船及船载文物。诸如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海防和海战遗迹、古港口、古船坞、古海洋活动遗址等也成为了保护重点。而保护工作也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成为包括出水文物保护、巡查监护、执法管理、学术科研等多个部分。保护中心及各个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对此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日益增加,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使得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朝着更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国家文物局对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渐成熟并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其保护工作已从传统的海洋沉船发掘发展为海洋及内陆水域兼顾,水下考古与后期文物保护研究共行的完整工作体系。工作重心的确立、工作体系的完善及工作规模的扩大,使得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