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队赴肯尼亚 千万里探寻郑和遗迹
发布时间: 2011-04-27 浏览次数: 106

 

 

  明永乐十二年,郑和率领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第四次远航西洋。史载,此行船队到达了今天东非海岸肯尼亚的拉穆群岛等地。

  2010年7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第一支中国考古队抵达肯尼亚,由此拉开了中肯考古专家携手发掘历史遗存、探寻郑和遗迹的帷幕。

  老故事  再续新篇

  这次中肯联合考古缘起于郑和下西洋中的基因故事。早在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出版了郑和传记《当中国称霸海上》。书中叙述了她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位黑人自称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在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沉没的一条中国商船幸存者的后裔。此后,有外国记者大胆推测: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船队的后裔,这神奇的血脉相连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010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举行签字仪式,对肯尼亚拉穆群岛等地的水下及陆地文化遗存进行为期3年的联合考察发掘,该项目是根据2005年12月和2007年4月中肯两国政府的相关协议确定的,它开拓了中国对非合作的新领域,也是中国考古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0年盛夏,当中国考古队抵达肯尼亚蒙巴萨机场时,前来迎接的肯尼亚同行所表现出的热情令所有在场的中国人动容。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海滨考古部主任奇里亚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地说:“美国人来找我们合作,我们拒绝了;英国人来找我们做论文,我们也拒绝了;肯尼亚人就愿意与他们热爱和热爱他们的中国人合作!”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派出了堪称最强大的学术阵容与中国考古队合作。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考古队员每天都能看到肯尼亚同行热情的笑脸,听到他们真诚的问候。

  到肯尼亚不久正赶上伊斯兰教的斋月,但是专为中国考古队服务的非洲厨师还是把晚餐搞得像模像样:开胃菜,主菜,餐后水果,然后是茶和咖啡。而中国考古队对肯尼亚当地宗教习惯的尊重,也赢得了当地人的称赞。由于中国考古队的到来为当地人创造了不少短期的就业机会,当地人对中国人自然怀有感激之情,常有小朋友送来椰果、小工艺品,有一次竟送来一大块青花瓷碗底儿,比考古队挖到的所有青花瓷片都大。

  中国考古队驻地距考古工地较远,肯尼亚朋友特意找来了两辆改装的丰田汽车供中国专家出行。每当车子行驶到驻地附近的村庄时,村里的孩子们便会高喊“ciao ciao”(意大利语“你好”),原来此前来这里度假的多为意大利人。而当中国考古队员们快要回国时,孩子们已学会用汉语地高喊“你好、你好”了。

  同发掘  揭开谜团

  这次中国考古队赴肯尼亚发掘的主要目标,一是希望找到古代中非交流的物质文化证据,二是希望找到马林迪老城遗迹。因为根据文献记载,马林迪老城是古代与中国交往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点。 

  根据文献分析,中肯专家一致认为,曼布鲁伊很有可能是古代的马林迪所在地,而曼布鲁伊的古代墓地留存有一处著名的圆形墓柱,上面镶嵌有400年前的中国瓷碗。不出所料,就在这一地区考古队发现了一枚“永乐通宝”钱币。这枚铸造于1403—1424年之间的钱币,很可能是明成祖的官方使团带来的。除了这枚钱币外,这里还出土了大量中国瓷片,种类包括景德镇青花瓷、龙泉青瓷等,肯尼亚学者还挖到了一件刻有凸起双鱼纹的青瓷大碗残片,年代可推断到南宋时期。

  此外,在曼布鲁伊发现的古代房屋基址、冶铸作坊及窑炉、卫生设施、灰坑等古代遗迹,将该地区的年代至少追溯到公元11—12世纪。曼布鲁伊这个地点从各个角度都表明了它很可能是14—16世纪肯尼亚沿海地区的一个较大人口聚集地,也是见证这一时期中国与东非地区密切交往的地区。

  这次由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学者主导,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的考古发掘,是迄今马林迪沿海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行动,发现的古代遗存丰富多样,为马林迪王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甚至颠覆了肯尼亚学者对自身历史的认识。而另一方面,所发现的大量中国瓷片和相关文物,也为研究古代中非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物证,而本地文物和其他地区文物的发现,则对于我们分析古代印度洋贸易中中国商品的贸易地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对印度洋贸易结构的研究,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都具有积极意义。肯尼亚学者乃至政府亦因为此次发掘而有重大收获,他们将重新审视肯尼亚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

  这次考古发掘还进一步推动了中肯双方考古理论方法技术的交流。世所公认,中国考古学在处理土质遗迹的田野考古技术独步天下,正是由于中国学者的参与,才使得马林迪王国的神秘面纱得以逐步揭开,郑和等航海前辈所曾见到的沿海王国的辉煌才得以逐渐呈现。

  向东看  冀望明天   

  中国考古队与肯尼亚共同进行的考古活动受到当地及国外媒体高度关注,肯尼亚国家电视网、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媒体都做了大量报道。BBC在《一枚钱币,改写中非历史》的报道中强调,这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有可能颠覆我们从前对东非历史的认识,更能引发东非对当代中国角色的再思考。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奇里亚玛博士指出,“我们发现,中国人对待东非有着与欧洲人迥异的态度”,“他们派遣使者携带礼物前来,表明他们对我们平等相待,也表明肯尼亚在葡萄牙人到达之前,已与外界有了紧密的联系,是一支活跃的海上力量,这对肯尼亚在思考今天与东方的联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与东非有着比欧洲人更为古老的贸易联系,当今中国对非贸易的发展实际上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很久之前,东非海岸始终是向东方而非向西方看的,如今,这些发现给了政治家们更充足的理由去坚持:‘让我们向东看’,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如此”。

  中肯联合考古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朵中非合作领域绽放的奇葩,更让人们对中非友好交流的未来充满期待。   

  肯尼亚的考古还在继续,结束的仅仅是一个精彩开篇,而遗失的历史画卷正缓缓展开…… 

来源:人民网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437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