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赴菲律宾参加亚太地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会议
发布时间: 2011-12-09 浏览次数: 95

 

    本报讯  12月8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孙键、周春水、丁见祥三人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了亚太地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孙键提交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澳沉船水下考古》的会议论文。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泰国、日本、韩国、埃及、肯尼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逾百人与会。会议期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与各与会专家进行了良好沟通和深入交流,并利用大会论文、张贴板报等方式宣传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会者对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表达了希望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的愿望。

    为应对水下文化遗产的复杂性,目前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地区都成立了比较独立的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水下遗产保护部等专门机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多样性,学科领域的广泛性以及研究内涵日益提升扩展的趋势,在此次会议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提交会议的论文共89篇,内容涉及航海战争与冲突、南亚航海考古、东亚水下考古、船货船舱与航海设备的考古学研究、湿性考古材料的保护与保存、太平洋岛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非物质水下文化遗产、水下文化遗产与社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若干主题。在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上,各国已不仅仅局限于考古技术、水下作业的层面,而是将陆地考古调查、社会民俗、文化交流与水下工作当作有机的整体加以整合研究,区域调查、地理定位系统等成熟的手段被大量使用借鉴,全面保护、原址保护成为普遍的共识。同时,UNESCO也以国际间的交流为契机,从对海洋法、国际法政策层面上理解、推动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呼吁各国要共同加强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缔约工作。虽然我国已开展了近三十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但工作重点仍是以沉船考古为主,其他方面工作还比较薄弱,缺乏专业人才与学术研究的支撑,已成为制约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瓶颈。

    此次会议表明,在如何开展水下遗产保护实践与专题研究上,国际间的全面合作成为一个趋向。随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将日益紧密,借助不同的国际交流平台不仅能使我们追踪世界水平的发展,亦可表达、展示我国的成果与主张,对繁荣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都极为有利。(孙  键)

(《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9日2版)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http://www.ccrnews.com.cn/102784/8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