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
发布时间: 2012-06-23 浏览次数: 61

  编者按:清道光年间,一艘满载着大量精美青花瓷和宁波特产—梅园石的商贸货船从明州港出发,驶向远方异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艘商船出发不久便触礁沉没,大海深处成为这趟旅程的终点,直到一百多年后,这艘船的“遗址”才被人们发现。

  这艘商船被称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今年5月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沉船位于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这是一艘清代道光年间沉没的木质商贸运输沉船,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的第一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6月下旬,央视新闻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将对正在进行的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进行连续报道,并在端午节期间(6月24、25日)推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而本报从今日起,也将正式推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系列报道,为读者重新找回这颗遗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沉船近况

  要说“小白礁Ⅰ号沉船”,先要将时间推移至2008年,在当时为期一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中,考古队员顺利完成前期水下探测,幸运的是,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

  2009年6月,水下考古队员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与小规模试掘,并取得重要收获。“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所在海域水深18—22米。因为当时水下摄影设备的局限性,目前大家只能看到沉船的局部照片,有关沉船目前的动态全貌恐怕只能等到24日,届时,央视直播将通过先进的水下摄影设备,对沉船进行全景观测。

  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目前在海底的一些近况,水下考古队员第一时间为金报读者还原了这艘沉没百年的古船“处境”。

  据考古队员透露,“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所处的海床南高北低,表面为海蛎壳夹沙堆积,遗址散布范围长约23米、宽约11.2米。沉船中心偏南有五列南北向互相倾斜叠靠的石板裸露在海床表面,石板仅一层,其下即为船体,周边散落有青花瓷等各类遗物。

  “当时我们见到沉船时,船体当时几乎成了海底生物的乐园,船身被层层海洋植物覆盖着。第一层厚0—60厘米不等。黄沙夹着大块海蛎壳,个别地方几乎不见沙层,全是海蛎壳堆积,近底部的海蛎壳常带有下层的淤泥。船体就位于此层下。第二层深10—60厘米,厚0—40厘米不等。为灰色海泥,质地柔软。船体中的海泥堆积稍厚,船体外的海泥层较薄。第三层是粗沙粒层,夹有少量贝壳碎片,为沉船以下地层。”考古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这一地层堆积情况分析,考古队员得出结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在下沉时,海床表面为粗沙底,沉没之后,回淤的细泥掩盖了大部分船体底部。最后是大量繁殖的海蛎所形成的海蛎壳覆盖其上,成为目前的海床表面。

  船身结构

  据水下考古队员推测,“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目前已残断成两半,但保存较好,现存船体长20.35、残宽7.85米。残存船体遗迹主要构件清晰可辨,已确认船体构件有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亦有少量散落的船板。通过水下考古队员的一一介绍,船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被细微还原。

  1.龙骨

  船体最南端处露一段龙骨,长230厘米、宽36厘米、厚28厘米,龙骨前端腐蚀残断,后端延伸入船底。龙骨上还发现一圆孔,直径6厘米、深10厘米。

  2.肋骨

  目前已发现的船体肋骨由南向北共计12道,每道肋骨残断为三四截,每截残长30—300厘米不等,肋骨略带弧度。

  3.隔舱板

  已发现3道,外形平直,残长140—260厘米不等,宽6厘米。其中一道隔舱板长260厘米、高40厘米,由两块木板上下拼合而成。所发现的隔舱板并不紧贴肋骨,而是在肋骨前侧再加贴一块方木,致使隔舱板大致横在两道肋骨中间。

  4.船底板

  船底板残存于肋骨下,排列方向与肋骨大致垂直,大多被埋于沙层中。船底用二层至三层板叠合,横向用平接及上下搭接法,以铁钉固定在肋骨上,缝以艌料黏合。板厚4—6厘米。

  根据上述各部位船体构件及其位置,考古人员目前可辨认出两个船舱,其中一舱仅存一道厚17厘米的弧形肋骨,舱中淤满灰色海泥,装载有青花小碗以少量瓷器小杯,仍保持运载时的状态。另一舱紧邻此舱,位于南面,舱中多见残碎的缸片,也有一堆铜钱。两舱均发现有水眼,位于舱的前后壁近中间处,紧贴船底板。

  沉船身世

  从“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上,考古人员目前已采集到了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银币等各类文物473件。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携带着大量关于它“身世”的历史信息。

  从前期发掘的情况来看,瓷器多为青花,大部分器物底心带款,以“道光年制”篆书款居多,据此初步推测沉船应是清代道光年间或者偏晚时期的。

  沉船的龙骨和肋骨都较为粗大,具备较强抗风浪能力,而遗址所在的渔山岛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数十海里的洋面上,由此可以判断,这艘沉船在当时规格不小,应该属于远洋商贸运输船只。沉船遗址周边还发现了大批成排成列的宁波特有石材梅园石,而西班牙银币在18世纪大量铸造并且主要在东南亚使用。因此考古人员初步推测,这艘船当时应在宁波始发或经停宁波装货,可能开往东南亚。

  发掘影响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堪称继 “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大发现,因此备受瞩目。考古专家表示,“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目前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中发现年代较晚的木船,为探索清代晚期中外贸易史、近代海外交通史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另外,沉船遗址主体集中,散布范围不大,船体主要构件清晰可辨,可复原程度较高。加上这是一艘没有被盗捞过的古沉船,除部分裸露的船体被腐蚀外,被压在梅园石石板底下的船体保存完好。多数出水遗物器形规整,纹样精美,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科研和展示价值。此外,宁波水下考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水下考古方面的先进技术也一直备受瞩目。而这些出水的文物正是宁波自古以来就是对外贸易港口的又一证明,再度佐证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据悉,根据发掘工作计划,2012年主要完成“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本版撰稿 记者 丹娜)

来源:原载《现代金报》,转自光明网http://tech.gmw.cn/2012-06/18/content_4371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