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系列讲座(二十二)
发布时间: 2017-12-15 浏览次数: 806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1219日晚,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羊泽林研究员为厦大同学带来了2016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原始瓷——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考古发掘及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的学术讲座。

  

羊泽林老师首先就陶与瓷的关系作了介绍,陶器与瓷器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原料与烧成温度之间的差异,除此之外,坚硬程度、透水率、釉料等外在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成熟的青瓷产生于东汉时期,原始青瓷与其相比较而言,胎、釉、温度均符合瓷器的特征,本质一样,只是在工艺、火候上略有欠缺。

苦寨坑窑址群,位于泉州市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2015-2016年发掘时发现了窑炉9座,均为地穴式龙窑,叠压打破关系复杂,依据窑炉与出土遗物特征,将其分为夏代中期~商代初期;商代早期~商代中期两个阶段,从第一段到第二段,苦寨坑窑炉长度与宽度均有所增加,原始瓷与窑具在总的器物中占比上升,印纹硬陶占比下降,原始瓷器物施釉特征略有变化。从出土遗物看,苦寨坑窑的制作工艺主要为泥条盘筑法,烧造工艺较为先进,有垫饼支烧与叠烧。除传统的考古学方法外,科技考古如吸水率、烧成温度测试、原料来源分析等科技手段也为苦寨坑窑址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羊老师指出,苦寨坑窑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烧造原始青瓷的窑址,为原始瓷与陶器关系、早期龙窑的结构以及夏商时期的窑业技术、早期原始瓷业的商业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填补了福建地区夏商时期窑址的陶瓷手工业的空白,为确定福建早期青铜的文化编年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除了商代窑址外,羊老师介绍了武夷山西周中期的竹林坑龙窑,窑炉结构特殊且保存较好,填补了我国西周时期窑炉结构形态与窑业技术材料的空白。

羊老师还将福建的原始瓷窑业技术与浙江地区的窑业技术在年代、产品、窑业技术等方面作了对比:如浙江地区的原始瓷发展序列较福建地区完整,支烧具等先进的装烧工艺出现时代较福建地区晚等,推测福建与浙江两省的原始瓷各有其发展脉络,福建地区是我国原始瓷的产地之一。

在报告的互动环节,羊泽林老师与同学就福建原始瓷窑与土墩墓间的关系、苦寨坑窑址背后的考古学文化性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马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