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系列讲座(二十七)
发布时间: 2018-12-03 浏览次数: 457

《夏文化探索:态度、方法与证据》讲座纪要

   2018年11月30日下午,在厦门大学南光楼101报告厅迎来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教授做题为《夏文化探索:态度、方法与证据》的精彩讲座。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教师和人文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同学150余人到场听讲。

   孙老师首先指出关于夏文化探索这个议题在考古学界长期充满争议,比如夏代及夏文化是否存在,就有学者持否定态度或保留态度。之后,孙老师从其新近出版的《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重建》开始,阐述了他对中国古史的基本态度。他认为没有文字并不等于没有历史,周代及其以降文字史料显示出对禹和夏代的历史记忆总是一定历史事实的反射。

   在探索夏文化的方法上,孙老师通过检讨“夏都法”和“夏墟法”的利弊及可行性,带出了他的从历史语境下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夏史考古学研究方法论。随后,孙老师从考古证据的角度,提出了他对夏文化的几点认识。他认为夏文化应分为基于王朝政治文化的广义夏文化,和基于血缘部族文化的狭义夏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煤山类型、王湾类型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狭义夏文化。在夏商分界问题上,他指出不能仅停留于考古学文化的辨识与分期,更需从区域文化变迁大势来看,注重找寻一些重要考古现象与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抓住这些可以转化为史料的可视性考古学证据。

   临近尾声,孙老师勉励厦大考古学子,要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未来不单要重建古史,更要做好文明价值的阐释。他希望同学们要多提问题,并根据实际材料摸索方法,才能做出典范。孙老师亦提出,唯有回归到中国传统史学的“著史”传统中去,识大体,陈大义,有关怀,中国考古学才会真正成为有灵魂的学科。

   在提问互动环节,孙老师就师生提出的三代考古学研究方法论,以及龙山时代古史复原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陈立宏、唐凯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