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小白礁Ⅰ号”沉船考古发掘、保护与研究
2021年5月21日19点,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林国聪在厦门大学南光一320开展了一场以宁波“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为案例,讲述水下考古工作者如何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展示一艘海洋沉船的学术讲座,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以生动的案例向大家科普了水下考古的基本情况,籍此揭开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纱,再现昔日悠久而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
林院长首先介绍了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水下考古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随后,林院长结合“小白礁1号”实例分别为同学们呈现了“如何调查发现”、“怎样考古发掘”、“出水哪些珍宝”三大主题。之后,林院长作为“小白礁Ⅰ号”发掘的领队,以亲身经历的发掘过程为线索,介绍了水下考古工作的细节,包括确定沉船具体位置的过程,多个发掘单位如何分工合作,确定发掘流程,制定现场船体文物保护预案等等。
在“如何调查发现”版块中他向我们指出文献查找与实地走访要相互结合、相互印证,通过陆上调查、仪器探测、潜水探摸和重点调查,一艘清代的沉船在水底24米被发现了,这是在小白礁海域发现的第一艘沉船,于是取名为小白礁Ⅰ号。这一环环相扣的调查方法,让水下考古调查摆脱了追踪水下盗捞者脚步的被动式调查,成为了我国水下考古调查的经典模式之一。在“怎样考古发掘”版块中,林院长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水下考古的先进设备与方法,这次考古发掘中首次成功布设了“水上—水下监测指挥系统”;对于船载文物的发掘则需要定基点,拉基线,布探方,再进行全面清理和科学发掘。考古工作更是严格遵循了两个“八”的步骤流程——船体发掘八步骤和现场保护八步骤。在详细介绍了发掘过程后,林院长向我们展示了出水的重要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船体本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瓷器,紫砂壶,砚台、毛笔、印章、多国货币等日常用品,以及一些航海工具,如陀螺装铜构件,测深铅锤等。最后林院长围绕小白礁Ⅰ号的“现况如何”、“为何沉没”、“到哪里去”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使大家对小白礁Ⅰ号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通过对船货的分析,小白礁Ⅰ号是一艘商贸的运输船,船体中部的五类石板材经权威专家鉴定,这些石板材来自宁波鄞州。可以猜测小白礁Ⅰ号当时可能是从宁波始发,朝东南航行到了渔山岛不幸下沉。在讲座的最后,林院长回答了同学们在听讲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小白礁Ⅰ号船体使用的的木材来源,以及沉船考古在船上社会组织构造方面的研究等等。
此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小白礁Ⅰ号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水下考古的浓厚兴趣,相信在此契机下同学们会更加勤学好思、开拓进取。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陈立君 撰稿;摄影 郭宸